当前位置:首页 > 黑客教程 > 正文内容

b站答题故宫修哪种文物最忙(故宫博物院几乎涵盖了)

hacker2年前 (2022-07-15)黑客教程71

本文目录一览:

《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为什么能够从B站一路火到大屏幕?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会火,大概是他让人觉得,每个专注工作的人,头顶上仿佛都在发光,吸引得人移不开视线吧。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只有三集的纪录片,在2016年1月7日在央视九套首播,但当时反响并不大,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纪录片。

        不过在时隔一个月后,这部纪录片却在一个专注年轻用户的著名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B站)走红,点击量超过200万。目前还在持续上升中,而且在今年,还会做成电影版,在十二月的时候上映。

应该很多人都去过故宫吧,也看过在故宫展览的一些稀世珍宝,赞叹过它们的精巧,惊讶于古代人的智慧,如下图,就是一副在康熙60大寿时,他16个儿子,32个孙子一起送的万寿屏。看起来真是美轮美奂。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被展示出来的精致文物,它们在刚出土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又脏又黑,或者残缺不全,比如在纪录片里出现过的,出土的唐三彩马没了尾巴,身上也缺了一大块颜料。木雕佛像脸上裂了一大条口子,手指也断了。

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都是需要经过修缮才能被展示的,但如果你认为修缮这些文物的应该都是高精尖的科学仪器,那么你就错了,这些全都是由一批修复师,经过繁琐而又枯燥漫长的人为修复,才能焕然一新并且被展示出来。而修复文物,也并不只是恢复文物的原貌那么简单。修复师们不仅要最大程度恢复原貌,对于缺失的部分,还要靠自己发挥想象力来修复,所以就算说他们是魔术师,也毫不夸张。

      在这部记录片子里,最受观众欢迎的的钟表师傅王津被B站粉丝们称为“男神”,是39年如一日,不曾换工作也不曾搬家的男人。他负责修缮钟表的工作,修复钟表,是一件反反复复的事情,有时候刚修好的地方,第二天因为天气的变化就又坏了。而故宫的钟表内有上千件,一个人哪怕耗尽一生也修不完,需要一代代的师徒传递来完成,而王师傅,就是其中之一。每次出现的时候,都会有一群迷妹喊着表白。

而木器组的修复师屈师傅,一边雕着一个国内已经几乎绝迹的辽金木雕佛像,一边随口说: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就像每个人对佛的理解,都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 所以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

       瞧,对于修复师来说,文物其实和人是一样的,不一样的人心,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作品。

在他们眼里,文物不是没有生命的,它们就是人。

我想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吸引人,在于他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匠心”。我们在故宫参观时匆匆略过文物的一眼,背后可能需要就花上修复师几年的心血,这些都是从前我们未曾了解过的。这部纪录片讲的是一群修复师如何修复文物的故事,虽然制作团队和导演都很年轻,拍摄手法和配音以及后期剪辑等技术方面,也有各种不足。但就是这样一部有点粗糙的纪录片,为我们真实的展现了一群能让我们“放心”的人,你若仔细去看,会觉得这故事里的每个普通人都在发光。

       在故宫做修复工作的修复师,日复一日重复着类似的工作,雷打不动,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五点下班。没有高科技,故宫里也禁止抽烟,每天都在跟浆糊、树漆、石灰打交道。而纺织组的女修复师们,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不能做指甲,就怕在修复时影响到脆弱的文物。

       这些修复师其实也很普通,每天上班后,故宫的门一关,外界所有的嚣杂和喧闹就和他们没关系了,每个人都全身心专注于手中的活儿,他们似乎离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很远。修复一键文物,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而他们靠自己的双手,从早做到晚,让数以千计的珍宝重获新生。这些在他们自己看来认为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工作,其实意味着传承,也代表着几千年的文化与积淀。正是有了这些样貌普通但深藏不露且甘于寂寞,锤炼技艺的修复师傅们,才能让我们以及后代子孙有幸能瞻仰古人的杰作,才能让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传承下去。

 《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作为一部纪录片,但认真来说,这算是一部非典型纪录片,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环境里,从事特殊工作的一些普通人,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去展示修复师和文物之间少有人知的日常,这部纪录片没有特别高大上的主题,没有所谓的思想升华,也没有一上来就跟你讲情怀等待。反观如今的国产电视剧,在到处充斥着各种手撕鬼子、宫斗宅斗、婆媳开撕、二胎风波等神剧之时,在下班时间花两三个小时看看这部“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你会觉得身心舒畅,并且忍不住感慨: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

       另外,这部纪录片之所以红火,导演组也是功不可没,据称制作团队用了5年时间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去故宫看修复师工作、熟悉人物,光是调查资料便写了10万字。为了拍摄这些工匠师傅,摄制组在故宫里一待就是4个月,甚至和修复师们一起吃饭、回家。力求还原师傅们从工作到生活的日常。而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故宫里每位师傅都手艺精湛,但是纪录片里的他们,没有严肃不可靠近的面孔,即使对待文物,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战战兢兢,反倒是透着一股子云淡风轻,但莫名又让人觉得放心的感觉。而他们的日常也像是生活在我们周围,我们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和邻居一样。

       如片中那个陶瓷组的妹子周一闭馆时,会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旁白是: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100多年前的溥仪……闲暇时,修复师们还会一起打枣子,或者给猫喂食。

这样的一种反差萌,反而让大家瞬间觉得,原来这些从事神圣工作的修复师,也不都是一群严肃的老学究,原来他们也都是离我们很近的普通人。

       现在,在新媒体时代,生产出观众愿意看的内容并不够,还要让观众愿意去分享,去免费“安利”。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将中国美食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还有一点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借着传统文化走红的节目越来越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内涵与底蕴,是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所缺少的,互联网+传统文化,已经如泡面遇见开水一样,逐渐香起来。我们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很有人情味,修复师们对职业的热忱和热爱赋予了文物温度和灵魂,让文物也不再是冷冰了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也是一个启发,它提醒我们怎样对待民族的文化,如何去珍视它、欣赏它、保护它。

       愿这样美好的纪录片,能在我们的生命里多出现几次。

北京故宫修补那部分难度最大?

201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90岁生日。没有庆典活动,与这个大日子相伴而行的,是故宫第三次大修。开始于2002年的第三次大修,已经进入第14个年头。

30%、48%、52%,这分别是2002年、2012年、2014年故宫开放的面积比例。90周年之际,这个数字将达到60%。未来5年,故宫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也将撤出故宫,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估计,那时的开放面积将达到85%。

今年故宫新开放的五大区域,都是之前从未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譬如,午门两座燕翅楼中,2000平方米空间将与午门的800平方米空间合并,建成大型展厅。故宫西部——曾被单霁翔笑称为“退休女性的世界”——包括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和大佛堂的区域,也将于近期开放,其中慈宁宫已被改造为“雕塑馆”。宝蕴楼是一座极为特殊的建筑:这座唯一的近代建筑动工于1914年。当时,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需要在北京找个地点存放,才有了这座建筑。2013年修缮之前,这里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库房。不久后,这里将成为陈列民国院史的展馆。

下一步,养心殿中的3000多件文物、乾隆花园、大高玄殿以及紫禁城城墙,也即将得到修复。

回溯历史,辛亥革命以后,故宫的修复工作从未停止。修缮的痕迹在建筑上堆积,交织的是一代代工匠的技艺与生涯。

1979年,是李永革进入故宫的第五年。在不适合室外作业的季节,第二代修缮师傅延续传统为年轻工匠讲课。李永革还保存着当年的笔记,上面记录的是木作工艺的要领。因为木工要与瓦工、油画工相配合,老师傅也会对他讲讲其他工艺的操作流程。当时,师傅还正当盛年,但也到了要培养传承人的时候。学了4年木工的徒弟李永革已经入门,意识到这个行当的艰深,又正是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年龄,学习便加倍努力。

到了1985年,29岁的李永革当上故宫古建修复工程队的队长,开始掌管修缮工程。“当时,师傅都快60岁了,急需在年轻人中挑选领导。我想,自己正好是撞上那个时候了。”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转眼30年,李永革这一辈工匠也已到了将要退休的年龄,而故宫从事古建修缮技艺的匠人已经传承到第四代。据李永革介绍,故宫的第四代从事古建修缮的工匠有五六十位。他们分散在故宫修缮技艺部、古建部与工程管理部里。“平时就做一些日常维修保养的工作。”李永革告诉记者,他把日常碎修与大修的关系形象地说成是“零存、整取”。“知道怎么修一块砖,就知道修几千块砖的道理。这样经过几年历练,也可以通晓古建修复的流程了。这样等到我们进行大规模修复的时候,他们便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了。”

太和殿与角楼上的斗拱

究竟在故宫修过几座宫殿?李永革自己也记不清了。几十年来,大大小小的修缮工程,即便没有直接参与,他也从旁协助和指导。虽然为外界所知的重要修缮工程集中在三个阶段,但“实际上,故宫的修复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李永革接手的最重大的工程要数“太和殿大修”。太和殿亦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最显要的位置,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它建于1420年,目前维持着康熙四十三年时的面貌。修缮工程始于2006年初,于2008年7月基本完成。

近300年从未大修,其内部状况也不为人所知。当时国家文物局正副四位局长都几次到现场,全国各地的很多古建专家也前去查看。“这在中国其他的古建修缮工程里是绝无仅有的。”李永革说。当年,不乏对传统工艺水准的质疑和对大修工程可行性的担忧声音。

《太和殿维修工程施工纪实》这样概述此次维修的范围:“琉璃屋面、木构件、墙体(山墙、后檐墙、隔断墙)、地面(室内外地面)、散水(前檐至月台阶条石,后檐至褥子面散水内外檐装修、油饰彩画等维修。”涉及的专业工作则包括“瓦作、木作、装修作、石作、搭材作、油作、画作”7项。

繁多的工艺作法,要遵守古建维修中“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无疑是困难的。最具挑战性的,是维修前所撘的大棚——为了在近3年的施工中让建筑不受外界施工的影响。大棚高25米,宽70米,进深40米,采用人字结构屋架,搭设整整花了一年。维修项目组请教了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专家,搭设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大棚。 “殿内有彩画,修复的过程不能漏一点雨。如果出了问题,那是不好交代的。”李永革说。

就修复技术本身,李永革认为难度倒并不是很大。以大殿的“苫背”为例,由于太和殿的房顶从未打开,之前一些专家曾撰文介绍太和殿的苫背和瓦瓦工艺,认为古人一定采用了非常复杂、等级最高的做法。工人打开屋顶后才发现,太和殿的苫背其实只是一层薄薄的白灰背。“这反倒让我们重新认识古建筑中苫背的作用。”

真正让李永革感到困难,也是获益最多的,是故宫东南角楼的修复工程。1981年,角楼复杂的斗拱木构件形制曾让李永革不知所措。“梁思成先生将角楼定为‘杂式建筑’,它们也被古建业内认为是最复杂的建筑类型,让很多工匠无从着手。”担任木工组组长的李永革主动请战,参与角楼修复工程。在第二代匠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对复杂木结构形制的记录。“这些木构件十分复杂,拆下来以后,你还要全部按照原样装回去。但每一个木构件都是人工制作的,是有误差的,因而位置绝不能出错。”李永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标记方法,在拆卸其他古建筑时都很有帮助。

3年以后,当故宫再次维修西南角楼时,李永革已经开始从事管理工作。此时,他面临着职业生涯的又一次变革。管理着300多个工人,他必须尽快熟悉每个工种的技法与流程。“当时我需要给不同的班组写任务,要知道每个工种给多少人工合适。这就逼着我要去继续学习。”

古建修复中的新与旧

在谈论古建修缮时,《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是李永革强调的。具体而言,就是“四原”原则:维持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要做到这些,是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的。

大殿里铺设的金砖就尤为难得。这本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御用之物,细腻光洁,叩击有金属声。制作金砖最好的泥土原料,只出产于苏州陆慕那一片区域,金砖以苏州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烧造的最为著名。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这几道工序之下还有很多小工序,从泥土到成品,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如今,要修缮大殿就必须替换残损的金砖,除了故宫原来保有的一批老砖可以补充之外,缺口必须由新生产的金砖补充。

上哪儿去找与当年御窑出产最为相似的金砖?“金砖两侧都有印章,表明出产地。我们就通过上面的记录找到苏州陆慕的御窑。”李永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当时那里的工厂生产的仅是民用的小砖小瓦。故宫方面鼓励他们研究古法工艺,还原出了故宫所需要的金砖。

再比如,修屋顶用的琉璃瓦,所用的也全部是按照原来建造时的传统:采用出自北京本土的“矸土”;又依照古法,经两次烧造而成。对倦勤斋的修复,更是集合了南北各地工匠的绝活。这座宫殿是乾隆为自己颐养天年而建造的,室内装修极尽奢华。梁架是紫檀木制成的双面绣片,梁架上还镶嵌了2460块和田玉;院落中的戏台上,竹子制成的篱笆与亭子构成一派江南风光。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乾隆时期修建的倦勤斋也是由两淮盐政主持的,本来就包含着很多南方工艺。故宫于是从南方请来师傅,缝制苏绣、雕刻竹篁。

但现在这种基于古法的整修仍旧有争议。“修旧如旧”的“旧”应当如何把握?现有的修缮思路是否会让近600岁的故宫显得太过年轻?“不同的专家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读。修旧如旧,还是金碧辉煌?很多人的说法都不一致。我们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李永革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实际上,新与旧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有些东西只能在非常具体的操作中把握。“比如现在贴上去的金箔,一定是金碧辉煌的,但几年之后,它便显得旧了。”再比如故宫所有木构件之外都裹了一层“地伥”,即用糊布、砖灰、麻等等制成的类似于“腻子”的保护层,用以防虫、防腐。“一旦地伥龟裂,我们就要重新制作,外面还要涂一层光油。修完之后,看上去一定是崭新的。但10年以后,我们就又要开始维修了。”李永革说。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 最忙的小组是哪个? A.木器组 B.青铜组 C.陶瓷组 D.漆器组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 最忙的小组应该这样说每个工序都很忙都辛苦。

故宫文物修复师修不修玉壁?哪个组修?

1月24日电从引起持续关注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不久前备受瞩目的故宫“文物医院”挂牌成立,“文物修复”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近日,中新网记者采访了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室的修复师、《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角之一王津,了解到修复背后的故事。从修复师到“故宫男神”近来,王津“火了”,这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室的修复师,走在街上时不时会被人认出“求合影”,一年来接待了一波又一波采访的媒体。有人叫他“网红”、“故宫男神”,王津摇摇头,“还是因为片子展示的文物吸引人”。由于故宫“文物医院”设备仍在检修,王津和同事们还在原钟表室内工作。门口迎面的大桌子上摆放着一堆待修的古钟,有的外形尚好,有的却已残破不堪……王津提醒鱼贯而入的记者,“各位小心,背双肩包的先放下包,不要碰到文物”。他手头正在修的,是一件乾隆年间的钟表,拆下来的零件铺满了工作台:弹簧,齿轮……虽然已经“七零八落”,但从构件上仍能看出,这是一座设计十分精巧的座钟。王津一边端详着钟的底座,一边指给记者看,哪里是水法、哪里是齿轮,“修好后,这只小猴能拜,蝙蝠也能动”。“修古董钟表,全世界还是故宫最好。东西多、种类全。别的地儿见不到。”知名度暴涨以后,王津从来没想过能换个收入更高的工作,“还有哪儿的文物比故宫更吸引人呢?”挑战上千个零件的“变魔术人钟”其实,到现在王津都不太能说清修复过多少钟,只有一个大概的数目:两三百座。在经手最难修复的古钟名单里,王津最常提起的还是那件“变魔术人钟”。据资料,“变魔术人钟”由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o罗卡特在道光九年制造,高70厘米、宽50厘米。钟内有一位变戏法的老人,手里拿着豆子、小球。当齿轮转动之时,钟顶小鸟会做出张嘴、转身、摆动翅膀等动作,三个圆盘也同时不断变色转动。“那座钟有着上千个零件,我得一个个拆下来检查。”这座原本残破的钟表经过王津和徒弟的巧手修补,慢慢趋近复原。调试的时候依然考验师徒俩的耐性,“钟里的齿轮都是一环扣一环,稍微错一点儿都不转了”。好在王津是个有耐心的人。“变魔术人钟”修好后,2010年还远赴荷兰展出了半年。日复一日八点上班、五点下班,王津不觉得枯燥,“钟表的模样、构造都不相同,最多也就是一对儿一样,但机芯什么的也会有变化。看着这些小东西经自己的手,都能动起来,挺好玩儿”。修钟落下了“职业病”算起来,王津与故宫颇有渊源。以前,他的爷爷在故宫图书馆工作,幼年王津常常去送饭。不到20岁,又接爷爷的班儿进了故宫。在钟表修复室,他的师父是马玉良,也是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王津是第三代。“我刚来的时候,钟表室就两三个人。”第一年,王津根本碰不着文物,而是先从基本功练起,比如弄点铜丝、锉个销子之类,“第二年,有资格接触文物了,简单的机芯试着修复下。头三年基本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在王津的印象中,自己正式上手修复的第一座钟是“三面钟”:一个机芯带着三个钟面,每一面都能看时间,“那会还是上世纪80年代。虽然修之前干过两三年了,但心里头还是有点儿紧张,担心能不能修好”。容易修复的钟,可能两个月就能搞定,难一些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尤其是那些残破不堪、零件完全锈死的古钟。一件待修文物到手,拆解、清洗……需要补配的小零件自己做;必须要换的、特别大的齿轮之类就摘下来,拿到专业的店里订做,不过这个频率并不高。一年到头,他出国的次数也并不多。但每逢有机会,王津总要找点儿时间到国外博物馆看看那里收藏的钟表。他自嘲,“这就跟职业病似的了吧”。2017年的计划表在故宫一呆几十年,王津说他“喜欢这份工作”,“我天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能喜欢就能踏踏实实干下去”。2017年,王津更忙了。摆在眼前的,是2月底一个展览,王津和同事、徒弟要赶着把展品检修一遍,下半年要的一个“钟表培训班”……王津掰着手指头算。“桌子上的这些钟,也是等着修的。”王津指着几座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古钟,“看着不起眼,却都是清代的。它们刚从库房里提出来就是这个样子,这座‘散了架’的尤其得花点儿功夫”。对钟表修复技艺的传承,王津也挺乐观。他说,以前都没断了,现在国家、故宫这么重视,更不会“断代”,“只是钟表室的师傅们年龄结构偏大,未来修复人员增加最好是阶梯式的,不然容易出现断层”。“将来这个修复室能有七八个人,算人手比较充足了。”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王津很满意,唯一略微遗憾的是,有些钟到现在还没机会修。“有个‘写字人钟’,现在都没上手过。”王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工作年头久了,就是看到越复杂的钟越是来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平台在线接单_免费黑客平台的网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heikexuexi.com/58033.html

分享给朋友:

“b站答题故宫修哪种文物最忙(故宫博物院几乎涵盖了)” 的相关文章

知识就是力量演讲稿

知识就是力量演讲稿

很多 人否能没有 晓得若何 写一篇常识 便是力气 讲演稿。事例上,常识 是统统 力气 的源泉,是文人骚客表达激情 壮志的本钱 ,是国度 强盛 、迷信成长 的力气 源泉,是人们从世界文明的丛林 外自力 没去的基石,是文人 对于常识 的盼望 ,是文人抒发能力 的才能 ,是人们真现弘远 理想 的欲望 。以...

简历怎么写自我介绍,有趣

简历怎么写自我介绍,有趣

                                                                                               简历外的自我推荐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内容,所以除夕 野?知道怎么写简历外的自我推荐 内容吗?如何写简历外的自我...

论文综述怎么写 范文

论文综述怎么写 范文

                                                                                               写论文的时刻 ,咱们都邑 写论文综述那个部门 。这么对付 年夜 野去说该怎么样才否以写孬本身 的卒业 论文综述...

个人总结怎么写范文

个人总结怎么写范文

                                                                                               写懦夫 总结给我们很多赞助 的赞助 ,因为 通过过程 小我 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 ,也可以为未来 的增长...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理论申报 是一篇反映某个答案、某个问题 或某个圆查询和访问 讨论 的结果 的文章。通过过程 案例解释 它的不雅...

个人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简短

个人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简短

                                                                                               很多 私司都邑 要求员工每个月都做自己 事情 总结内容。这样对付 我们怎么能教自己 月度事情 总结?昨天给除夕...

评论列表

余安路弥
2年前 (2022-07-15)

,日复一日重复着类似的工作,雷打不动,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五点下班。没有高科技,故宫里也禁止抽烟,每天都在跟浆糊、树漆、石灰打交道。而纺织组的女修复师们,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不能做指

萌懂橪书
2年前 (2022-07-15)

缺不全,比如在纪录片里出现过的,出土的唐三彩马没了尾巴,身上也缺了一大块颜料。木雕佛像脸上裂了一大条口子,手指也断了。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都是需要经过修缮才能被展示的,但如果

可难绣羽
2年前 (2022-07-15)

能够从B站一路火到大屏幕?《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会火,大概是他让人觉得,每个专注工作的人,头顶上仿佛都在发光,吸引得人移不开视线吧。《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只有三集的纪录片,在2016年1月7日在央视九套首播,但当时反响并不大,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纪录片。

忿咬炽春
2年前 (2022-07-15)

儿子,32个孙子一起送的万寿屏。看起来真是美轮美奂。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被展示出来的精致文物,它们在刚出土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又脏又黑,或者残缺不全,比如在纪录片里出现过的,出土的唐三彩马没了尾巴,身上也缺了一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